2025年7月14日,英雄王杰离开我们整整60年。湛蓝的天空下,五星红旗迎风招展,薰衣草的味道在街巷弥漫,如果你还活着,是83岁的老人了,我想,你该精神矍铄,目光迥然,步履矫健,脊背不弯......
1958年,王杰在山东省金乡县一中读书时,他的父亲王儒堂举家投亲迁至阿荣旗那吉屯农场定居。1965年4月,王杰回到阿荣旗探望父母,那也是王杰与家人的最后一面,这一别,竟成永诀。1965年7月14日,王杰在一次民兵训练时为掩护在场的12名专武干部和民兵而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。王杰牺牲后,他的两个妹妹分别改名为王爱军、王爱武,并参军入伍,踏上了英雄未竟的革命道路。
2002年10月16日,占地面积46400平方米的阿荣旗王杰广场建成。高4.8米的英雄王杰的半身铜像是由天津“泥人张”的第三代传人王有为先生设计承建的。由迟浩田题写的“弘扬王杰革命精神,军民共建祖国北疆”就镌刻在王杰铜像的基座上。距离铜像不远处的广场中央,矗立着象征奋进、腾飞和希望的不锈钢主雕。从整体来看,是两只飞鸟,寓意阿荣旗经济社会飞速发展,高耸的部分是两支笔,寓意建立学习型机关、学习型家庭,象征着全旗干部群众用手中的笔书写阿荣的发展历程和美好未来。笔端的两颗星寓意着军民一家亲,共创“双拥”模范城。在广场北门,有8座16幅浮雕墙,展示了王杰短暂而伟大的一生。
2004年8月24日,总占地6276平方米的阿荣旗王杰纪念馆启用。王杰牺牲于1965年,年仅23岁。为了纪念英雄光辉的一生,王杰纪念馆总建筑面积为1965平方米,馆前台阶为23级。
1966年,那吉屯农场将该场中心校更名为王杰小学。2008年,王杰小学创编校本教材《王杰是咱好榜样》,全校学生每周每班一节课,讲王杰的故事,唱歌颂王杰的歌。课间,学校广播循环播出《王杰的枪我们扛》等红色歌曲。开设少年军校,组织师生走进军营,邀请驻军部队战士到学校开展军训。2012年,王杰小学被评为全国特色学校。
2017年12月13日,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第71集团军某旅看望王杰同志生前所在连官兵时指出,王杰“在荣誉上不伸手,在待遇上不伸手,在物质上不伸手”,这“三不伸手”是一面镜子,共产党员都要好好照照这面镜子。习近平强调,王杰精神过去是、现在是、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,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,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。
江山代代出英豪,烈士精神永传承。2007年7月3日,得力其尔乡马河村蒙红小学14岁少先队员边强,奋不顾身跳入河中,先后把4名同学救出险境,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,被评为“第二届感动内蒙古人物”,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追认为“革命烈士”;2011年9月17日,向阳峪镇松树林村村民张启明、王兆波不顾个人安危下井救人不幸牺牲,在他人面临危难之时义无反顾挺身而出,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对人民的承诺。边强,张启明等英模都是王杰“两不怕”“三不伸手”精神的践行者,更是“王杰精神”在阿荣大地的真实典范。他们和英雄王杰一起为阿荣大地谱写了壮丽史诗。
阿荣旗是英雄王杰的第二故乡,王杰精神在这里落地生根,激励着全旗人民沿着英雄的足迹,奋勇向前。全旗各族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践行王杰精神,争做英雄传人。
英雄故事传颂的背后,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。2009年,王杰入选“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”;2019年,王杰被评为新中国“最美奋斗者”;2021年,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,“王杰精神”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。
六十年漫长,足够用生命书写历史画卷;六十年短暂,那一声划破长空的震天巨响,仿佛就发生在昨天。你走了,留下了代代传颂的王杰精神;你从未离开,始终在时光深处熠熠生辉……
审核:艾海哲 尹庆国